家文化

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书写基层社会治理新篇章

“正家而天下定矣。”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,是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。

王易.jpg

王易: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,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十二届全国妇联执委,北京市妇联副主席(兼职),北京市青联副主席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,多次强调“注重家庭,注重家教,注重家风”,并指出“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”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“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”,并将其作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内容。可见,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任务艰巨、意义重大,事关基层社会治理进而有为之大事,也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稳致远之大势。

传播家庭家教家风好声音

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提,是讲好家庭家教家风故事、传播好家庭家教家风声音,“建设什么样的家庭”“培养什么样的家教”“弘扬什么样的家风”成为首当其中要解决的问题。

建立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。良好的家庭关系不仅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前提,也为家教家风的培养和传承奠定了基础。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、最基础的关系,连通着亲子关系、代际关系,乃至妯娌、姑嫂关系等。“家和万事兴,家齐国安宁。”家庭关系需要每位家庭成员参与其中、协同发力,在齐心擘画相亲相爱、平等和谐、尊重互助的家庭蓝图中,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,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,让家成为幸福的港湾、心灵的驿站。

培养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。家庭美德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,关系着孩子能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,能否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。家庭美德教育要将重话传统与聚焦时代紧密结合,讲好新时代家庭美德故事。既要注重赓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之精髓,如尊老爱幼、妻贤夫安、母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等,也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内核,从个人做起、从家庭做起,坚定社会主义家国观,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,将个人梦、家庭梦融入国家梦、民族梦。

弘扬风清气正的家风传统。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养并代代传承的家庭风尚,是家庭力量的集中表达,也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。中华传统家规家训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家良策和家风资源。中国共产党革命、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,也涌现出无数优秀的红色家风故事。我们要尊重历史传承,把握文化根脉,善用家史、家规、家训、家书等载体,在记录家庭故事的同时,将忠厚传家、德艺兴家、勤俭持家、红色家风治家等良好家风传统发扬光大。

理清家庭社会关系总思路

要回答好家庭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,将家庭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,从更高层次看待并解决好家庭问题,就必须理清家庭社会关系的总思路。

良好家庭关系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“安全阀”。家庭成员也是社会成员,家庭关系既决定着每家每户的内部安定,也影响着家庭所在社区和基层的社会生态。中国有14亿人口,4亿多家庭,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成为良好家庭关系的创造者和维系者,以关爱和沟通维护夫妻关系,以尊重和爱护塑造长幼关系,以互敬和互让处理亲戚与邻里关系,必将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构筑起坚实的家庭支撑。当前,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,家庭生活质量、家庭价值观念、家庭发展需求迎来了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,如何增强婚姻稳定,如何防止教育失范,如何妥善赡养老人等,都成为影响基层安定乃至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。因此,家庭成员既要有营造和谐家庭关系的初心,也要有积极应对家庭挑战的能力,妥善处理家庭关系,合理化解家庭矛盾,不断为基层社会稳定贡献家庭和谐正能量。

家庭美德教育是涵育公民道德建设的“动力源”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是每个人道德养成的起点。2019年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》明确指出,家庭美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四大着力点之一。家庭成员尤其是下一代通过家庭教育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,进而内化为自身道德品格,进入社会后,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,产生正确的道德实践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“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”,“德治”为个人将家庭美德转化为公民道德提供了重要契机,具备良好家庭美德的个人,更能接受生活礼俗教化、村规民约约束,更能在基层自治中明是非、辨善恶、知良莠,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。

优秀家风传承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“助推器”。家风不仅折射家庭风貌,而且关乎党风、政风和民风,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德,一国兴德。”家风建设要以形成并传承优秀家庭风气为指向,让每个家庭成员将优秀家风观念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推动形成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。此外,还应抓牢党员、干部这个“关键少数”。党员、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和政风,是保证社风清正、民风淳朴的重要环节。党员、干部要常常与党章党规党纪对标对表,时时将生活纪律、作风要求落细落小落实,在管好自己的同时,也要管好自己的家庭,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、利益观、权力观。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将家风建设和家风传承作为“必修课”和“常修课”,才能凝聚社会正气,形成良好社会风尚。

画好基层社会治理同心圆

要实现家庭家教家风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,还必须充分认识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,并以学校为纽带,以妇联为支持,汇聚起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之合力,共同画好基层社会治理同心圆。

注重发挥妇女独特作用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:“注重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,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、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”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妇女性情亲和、善于表达等特质决定了她们在教育子女和树立家风中具有独特优势。广大妇女要充分认识自身价值,自觉肩负起营造和睦家庭关系、培育良好家教家风的责任,身体力行、率先垂范,做家教家风的示范者和先行者,以德立家、以德相夫、以德教子,使每个小家都成为家教家风建设的最小试验田和最佳实践场,为所在社区和基层的良好社会生态献己之力、尽己所能。

注重发挥学校纽带作用。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,也是联结家庭和社会的桥梁纽带。只有建立好学校与家庭、社会的有效衔接,才能使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成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彰显实效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大中小学要积极推进优秀家教家风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工作。此外,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家教家风选修课、举办相关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等,推进家风、校风和学风一体化建设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,《中国妇女》与“学习强国”联合推出“声传家书,致敬天使”活动,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开展了抗疫家书征集活动,致力于传递温暖与力量的同时,传播更多家风建设正能量。

注重发挥妇联支持作用。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,更是一项长期任务。家庭工作是妇联组织的传统工作,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深入推进“家家幸福安康工程”,与家庭和学校同频共振、同向同行,助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比如,依托网上网下平台,组织线上线下活动,讲好文明家庭故事,传播家教家风声音,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宣传常态化;围绕心理健康、家庭美德、青少年健康成长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,为家长尤其是妇女普及科学理念、专业知识,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;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案例,加强家庭责任、家庭教育、家风建设等主题的理论研究,为增强家庭工作有效性提供资源支持和学术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