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文化

六世书香,百年家风

2024年08月08日 |  来源:中央纪检监察部网站等单位


安徽池州东至周氏家族,从周馥到周学熙,从周叔弢到周一良,当你看到周氏家族顶尖级的人才、教父式的人物如此之多时,你肯定疑惑,为什么一门皆俊杰,六世耀门楣呢?

今天,我们就为您揭开周氏家族的秘密——百年家风。

翻开《周氏宗谱》,家训六条、家规十八条赫然在目。周馥晚年还撰写治家宝典《负暄闲语》,关于读书处事、待人治家都有详细训诫,要求后世子孙随时参悟以助学力。

1.jpg

2.jpg


勤学业

家规第三条:“子孙七八岁须入塾读书,朝夕不离书房,勿与邪避之人相近。”周馥认为,第一等好事是读书。他在《负暄闲语》读书篇中告诫子孙,要“眼觑千古之上,心契造化之微”,教育后人读书、做人、做事都要树立大格局。格局大,方可做大事,成就大事。周馥不仅严格要求子孙后人,自己也一生与书为伴。

3.jpg

周馥曾孙、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景良说:曾祖周馥做官数十年,政事相当复杂,但他不废读书。晚清名士于式枚曾经这样说道,“尚书(指周馥)自少至老,未尝一日废书。文忠(指李鸿章)尝为余言,曩(从前)在兵间,偶行诸将吏营帐,至尚书所,几上皆宋儒书,心独异之,以为异日可任大事”。

4.jpg

周馥重视把良好的品格传给子孙,对儿辈的读书关照颇多,他一生写了示儿诗20多首,图为《示海铭二儿》

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余华林说:周馥对儿孙教育严格要求,周学熙9岁时与三哥周学涵吃住在私塾,没有仆役,自己打扫书室。 


从正业

家训第四条:“子弟如读书不久,急欲谋生,必须力勤正业。”《负暄闲语》处事篇中也提到:“大凡人存心公正,则虑事详审。先审此事于国有益否?于民有益否?即有益矣,能持久而别无流弊否?”要求后人从正业,做正事,以国为重,顾全大局。

5.jpg

《负暄闲语》,周馥撰

辛亥革命后,受内外压力,周学熙创办的滦州煤矿和英商霸占的开平煤矿被迫不公平合并,滦州煤矿以十倍面积只得四成利益,而且管理权尽入英人之手,其结果与周学熙的开办初衷简直南辕北辙。为此周学熙拒绝出任新公司的督办,还在家中写了一副对联:“孤忠惟有天知我,万事当思后视今。”

6.jpg

周学熙创办的滦州矿务局


重勤俭

家规第五条:“耕读之家勤俭尤为首务,必须饮食有常品,衣服有常式,室庐有常度……若子弟溺于骄奢,用度无节,必致事蓄无资,渐入邪路。”

周馥祖父周乐鸣在他十余岁的时候勉励他说:“布衣暖,菜根香,诗书滋味长。”又告诫他说“人能吃苦,自然守分,自然励志向上,贫可致富,贱可致贵。”“他日纵富贵,仍要吃苦做事。不吃苦,虽富贵不能久也,可以我语传示子孙勿忘。”

1723113114915018447.jpg

周氏家族人才济济,没有一个走向邪路,勤俭的家风应是重要因素,那些富不及三代的无非是少了先人的创业之力和勤俭之德。

8.jpg

学校东院周学熙塑像

周学熙后来居官,廉洁自持,所办实业,亦以民生为志,不在于谋利。他勤于职守,任开平矿务局董事时,月薪仅六十余元,以十元为零用之费,以五十元寄家中,自奉不敢稍为浪费,家人亦勤俭持家,自食其力。偶有积蓄,也留待今后兴办实业投资之用。他常常告诫家人:“大富由天,小富由俭”。他将勤俭为本奉为治家之宝,不敢有半点侈靡。


培心地

家训第一条:“心为一身之主,身为一家之主。培心地即培家本也。人生世间,百物受用有尽,惟此善根无尽。”周氏后人之所以多诚惠桑梓,跟“培心地”这一家训有莫大关系。

9.jpg

周学熙曾经回忆,母亲吴太夫人性极慈祥,生平见贫苦人,施济如恐不及。其母曾经告诫周学熙说:“家乡山多田少,生计艰难,汝异日有力,必多办善举。”周学熙谨志不敢忘,他关心家乡建设,热心为家乡办学校、建医院、创讲习所、造大桥、筑河坝等,做了许多泽被后世的实事,使乡人受益至今。1917年天津发大水时,他一边调集启新、开滦公司船只运送灾民到唐山暂避,一边倡捐义赈救济难民。

11.jpg

周学熙捐赠的万善桥,桥的栏杆是周学熙从其经营的北京自来水公司运回来的自来水管

12.jpg

周学熙捐修的洋灰坝

13.jpg

回望东至周氏家族,周馥用所著《负暄闲语》将敦厚之门风及家训寓于其中。周学熙将“道德者千古不磨”作为立人涉世之根本。周叔弢,则用“人能笃实,自有辉光”教后人。六世书香,百年家风,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的周氏家规家训,始终是周氏子孙为人处世之根本,在时代的潮流中,在历史的岁月里,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。

 

注: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、安徽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